深圳市人才补贴怎么申请
深圳市人才补贴的申请流程和标准如下:
1. 奖励补贴:
- 杰出人才、国家级领军人才和A类人才、地方级领军人才和B类人才、后备级人才和C类人才分别有不同的奖励补贴标准,从600万元到160万元不等。
- 奖励补贴按5年任期分次发放,每年发放一次,每次发放金额首次申请需在深圳全职工作并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申报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累计满12个月。
2. 工作经费:
- 杰出人才的工作经费标准为100万元,一次性发放至用人单位,一人仅限申领1次。
- 工作经费应当在获得杰出人才认定后24个月内提出申请。
3. 申请材料:
- 需要提交的材料包括《深圳市高层次人才奖励补贴申请表》、申报承诺书、个人所得税纳税清单、有效身份材料等。
- 对于创业类人才,还需提供所在企业的纳税记录。
4. 申请流程:
- 申请由所在单位向市人力资源保障部门提交申请材料。
- 审核通过后,经公示无异议,奖励补贴资金会拨付至申请人的金融社保卡账户或其他指定账户。
5. 特殊情况:
- 若申请人在有效任期内终止在深圳工作或被取消高层次人才资格,将终止发放奖励补贴。
6. 监督和管理:
- 申请人及所在单位需对提交材料的真实性负责,并接受监督检查。
- 如有违规行为,将取消申请资格,追缴已发放资金,并可能追究法律责任。
7. 公示:
- 审核通过的申请人会在市人力资源保障部门网站公示5个工作日。
8. 住房补贴:
- 领军人才住房补贴的申请和发放条件包括:经认定的领军人才、在本市全职工作、未享受过购房优惠政策等。
9. 生活补贴:
- 申请生活补贴需要填报包括深圳市新引进博士人才生活补贴申报承诺书、个人所得税纳税记录等材料。
以上信息可能随政策更新而变化,建议在申请前咨询相关部门或访问官方网站获取最新信息。
深圳人才引进政策
深圳市为了吸引和留住人才,制定了一系列人才引进政策。深圳市对新引进的博士人才提供生活补贴,具体如下:
1. 补贴对象:2021年9月1日起首次引进的具有博士学历的应届毕业生、在职人才和留学回国人员,以及首次在深圳就业的具有博士学历的港澳台和外籍人才。
2. 年龄要求:新引进博士人才的年龄需在35岁(含)以下。
3. 补贴标准:新引进博士人才生活补贴标准为100000元/人。
4. 申请流程:由新引进博士人才所在单位向市人力资源保障部门提出申请,补贴分两次发放,首次发放金额为补贴标准的30%,续发金额为补贴标准的70%。
5. 申领条件:包括取得深圳户籍、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在深圳全职工作并通过本市工作单位缴纳社会保险累计3个月以上等。
深圳市还对高层次人才提供奖励补贴和工作经费,具体如下:
1. 发放对象:包括经深圳市认定的杰出人才、国家级领军人才、地方级领军人才、后备级人才和海外A类、B类、C类人才。
2. 奖励补贴标准:杰出人才为600万元,国家级领军人才和A类人才为300万元,地方级领军人才和B类人才为200万元,后备级人才和C类人才为160万元。
3. 发放方式:奖励补贴按5年任期分次发放,每次发放按照符合条件的实际月数计算。
4. 工作经费:杰出人才工作经费标准为100万元,一次性发放至用人单位。
这些政策体现了深圳市对人才的重视和支持,旨在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为深圳市的发展做出贡献。
深圳毕业生补贴政策2024
深圳市针对毕业生的补贴政策在2024年有多项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社会保险补贴:小微企业招用本市应届高校毕业生和本市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社会保险补贴时段最长不超过12个月,而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创办的初创企业招用初次就业的本市应届高校毕业生的社会保险补贴时段最长不超过36个月。
2. 临时生活补贴:对于本市户籍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如果符合特定条件,如已办理实名登记满6个月以上或办理失业登记满6个月以上,可以按本市失业保险金标准给予临时生活补贴,补贴期限不超过6个月。
3. 求职创业补贴:在毕业年度内,有就业创业意愿并积极求职或开展创业准备的本市高校毕业生,可申请一次性1500元的求职创业补贴,特别是城乡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残疾高校毕业生以及在学期间已获得国家助学贷款的高校毕业生。
4. 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补贴:在毕业学年的本市高校毕业生或已完成未就业实名登记的本市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可以享受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补贴,按照本市失业人员的相关补贴规定执行。
5. 高层次人才奖励补贴:深圳市对不同类别和等级的高层次人才提供不同金额的奖励补贴,例如杰出人才为600万元,国家级领军人才和A类人才为300万元等,奖励补贴按5年任期分次发放。
6. 就业创业指导服务站补助:深圳市公共就业服务中心对高校就业创业指导服务站进行评估验收,并给予每所学校20万元的就业创业指导服务站补助。
这些政策旨在鼓励高校毕业生在深圳就业和创业,提供一定的经济支持和激励。具体的申请条件和流程,建议咨询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或相关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获取详细信息。